東西方酒文化區(qū)別
作者: 來源: 日期:2015/12/26 9:27:04 人氣:3201
中西酒文化源于各自的傳統(tǒng)思想,其相關語詞在漢語英語中的表達形態(tài)有同有異。從中可以理解中國酒文化傳統(tǒng)思想與西方酒文化傳統(tǒng)思想特質的異同性。
酒自產生以來, 便給人類的社會生活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。中國傳統(tǒng)思想主張修身養(yǎng)性、關心人性之善惡,也體現(xiàn)在對“酒”的造字上?!墩f文解字》解釋:“酒,就也,所以就人性之善惡。一曰造也,吉兇所造也?!鼻迦硕斡癫米?“賓主百拜者,酒也。淫酗者,亦酒也?!本朴欣斜?,既能讓人如醉如癡,使人性至善至美,又能讓人禍害連連,荒淫無度,盡露人性之惡相。鑒于它的兩重性,酒便有許多充滿褒貶含義的別名:“歡伯”、“福水”、“狂藥”、“魔槳”、“禍泉”等等。
英語中有許多與漢語“酒”相對應的詞,但都不能相對應。Alcohol 原指酒精,現(xiàn)在也用來泛指任何含有酒精的能醉人的飲料,像葡萄酒、啤酒、燒酒等。Drink通稱包括酒的各種飲料,也可特指酒。liquor、spirit(s) ,均指非發(fā)酵的烈酒或蒸餾酒,相當于漢語的“燒酒”、“白酒”、“白干”。
Wine源自拉丁語vinum葡萄,一般指發(fā)酵過的葡萄酒等果酒。漢語的“白酒”其實是燒酒,不能譯為white wine,而應譯liquor或spirit 。同理“, 紹興黃酒”也不能直接譯為yellow wine ,應譯作Shaoxinrice wine 。
既然做人要有道、有德和有品,飲酒當然也要講究“酒道”、“酒德”和“酒品”。酒道是關于酒和飲酒的道理,酒德指酒后的行為,酒品指飲酒的旨趣和品德?!熬频隆钡恼Z義轉變也體現(xiàn)了酒的兩重性。它最早見于《尚書·無逸》:“無若殷王受之迷亂,酗于酒德哉!”唐朝杜甫《殿中楊監(jiān)見示張旭草書圖》詩云:“念昔揮毫端,不獨觀酒德?!彪S著時代的變遷,酒德的詞義又發(fā)生了一些變化,多指喝酒的豪爽程度。比如在酒桌上,我們常會聽到“某人酒品很高”“, 某人酒品很差”,或“某人沒有酒德”等的評論。這里的酒德或酒品其實應譯為drinkingmanner 。一個人的酒品或酒德的好壞,折射了該人品格和德行的好壞及其處世的聲譽,因而是非常重要的。儒道崇尚閑情逸致、追求超凡脫俗,飲酒也可以有不同的興致(如“酒興”) 。人們還可以用酒的方式避世即“酒隱”,如屈原“舉世皆濁我獨清,眾人皆醉我獨醒”的名句。在酒醉的自由狀態(tài)中,擺脫了束縛的藝術可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。酒喝到高時,文人墨客可以詩酒斗百篇(如唐朝酒仙李白) ,也可以像唐朝書法家張旭狂寫草書、大寫“醉帖”,英雄武士可以大打“醉拳”,同樣人們也可以彈“醉琴”、跳“醉舞”。
無論東西方,人們面對生活的忙碌和無奈、感嘆生命的短暫和無常,只有在對酒高歌時、酒酣耳熱后,沉重的心靈才得以片刻的慰藉,脆弱的人性才得以暫時的解脫。這種相近的人生觀,反映在漢英兩種不同的語言里。當煩惱不斷、憂愁纏身時,人們習慣用酒精來******************自己,以此“借酒澆愁”。如李白“舉杯銷愁愁更愁”。杜甫在《落日》里也有類似的詩句:“濁醪誰造汝? 一酌散千愁?!?br /> 英語也有借酒澆愁、借酒解愁的習語,如drink one's sorrows / troubles, drown one's troubles away,drink down sorrow等。
上一個:沒有資料
下一個:沒有資料